“如果真能复产,我愿意把手里这台2019款EX5置换成新的E.5。”6月13日,郑州车主老赵刷到“新威马”白皮书后,第一时间在车友群里@所有人。去年他曾对着大河报镜头吐槽:“车机死机、售后失联,像被抛弃的孩子。”如今,他选择再信一次。
曾作为 “造车新势力四小龙” 之一的威马汽车,近来有了新动向。一份 “新威马汽车” 致供应商的白皮书引发关注,透露了威马汽车复产及未来发展规划。
根据 2025 年 4 月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,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接管威马汽车旗下四家公司,并全力推动威马 EX5 和 E.5 车型在温州基地快速恢复量产。翔飞汽车计划通过老客户置换新车、网约车采购、出海等策略打开市场局面。企查查 APP 显示,翔飞汽车 2023 年成立于广东深圳,是一家以零售业为主的企业,注册资本 1 亿元,实缴资本 4152 万元。
在白皮书中,翔飞汽车披露了新威马汽车 2025 - 2030 年分三步走的经营发展规划。复兴阶段(2025 - 2026),新威马计划今年 9 月复产 EX5/E.5 车型,确保年产销 1 万辆,争取实现产销 2 万辆,并布局泰国 KD(散件组装)工厂,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,2026 年计划量产 10 万辆。发展阶段(2027 - 2028),目标年销量从 25 万辆跃升至 40 万辆,同时量产高阶辅助驾驶车型,并通过 AI 赋能研发、生产、营销全链条,启动 IPO 筹备。跨越阶段(2029 - 2030),计划在 2030 年产量挑战 100 万辆,营收 1200 亿元,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,成为行业新标杆。
为推动复产,翔飞汽车表示相关部门已成立专项工作组,协助重整后的复工复产工作,包括协调浙江及温州本地供应商,促进合作并解决历史问题。目前,翔飞汽车已在招聘网站发布上百个工作岗位,分别位于上海青浦区和温州洞头区,融资总监、车身工程师等岗位月薪高达四五万元。
然而,威马汽车财务状况仍不容乐观。截至 2024 年初,威马汽车经审计的账面资产总额为 39.88 亿元,主要包括生产资质与产能、不动产与设备、技术资产等,但确认债权达 260 亿元,资不抵债局面严重。
威马汽车曾有过辉煌时刻,2018 年首款量产车下线,2021 年年销量超 4 万辆,跻身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。但 2022 年起,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、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等因素影响,陷入困境,并于 2023 年 10 月开启破产重整之路。2024 年 6 月,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结吉利和威马因大量员工 “跳槽” 引发的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纠纷上诉案,威马被判赔偿吉利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 6.4 亿余元,创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历史新高。
此前,大河报・豫视频记者曾采访威马汽车相关人士。一位曾在威马工作的高管 W 先生称,威马当初选择做 15 万 - 20 万的市场并非错误,只是对后来新能源车市场发展预估不足。随着市场变化,比亚迪等品牌进入该价格区间挤压市场,威马为追求规模,将 EX5 减配做网约车,后又推出 E.5 继续做网约车,从 C 端销售转向 B 端销售,这一转变引发老车主不满,新车主也因品牌低端化而放弃购买,而威马却沉迷于网约车市场短暂销量增长,不思进取。一位从事威马研发的员工透露,威马多款车型基于从吉利过来的油改电平台,在 EX5 之后新产品研发基本停滞,内部新老两派在车型发展方向上争论不休。威马内部人员 S 先生也表示,因技术研发投入不足,威马陷入 “死循环”,为解决电池自燃等问题,举措失当,反而消耗更多研发费用。
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,威马汽车产品创新不足,主打性价比,在早期新能源市场处于蓝海时有一定销量。如今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,在威马停滞的两三年间,其他新能源车企在智能座舱、辅助驾驶等方面发展迅速,没有技术积累的威马汽车想卷土重来难度极大。威马汽车能否凭借此次复产计划重新崛起,重回赛道,市场正拭目以待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