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沦的卫国贵族公孙鞅
公孙鞅,原是卫国的贵族后裔,但在他出生时,家族已然衰落,经济拮据的他不得不离开卫国,前往魏国寻求新的机会。魏国,在当时的中原地区被视为霸主,重视人才,甚至在战乱纷繁的时代,也吸引着很多渴望成就的人们。与公孙鞅同样背景的贤士中,也有吴起等名将,他们都在此地努力挣扎,期待能够施展才华。
公孙鞅在魏国的相国公叔痤府工作,担任中庶子的职务,这个职位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相当于现代的秘书或文书,地位较为卑微。然而,他心中始终怀有更大的抱负,并不甘于平淡的生活。借助公叔痤府中丰富的藏书资源,他透彻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历程和成功经验,为其后来带来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尽管公叔痤识人有道,却没有及时提拔他,直到临终前才向魏王推荐公孙鞅,然而魏惠王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,自然不会任由一名微不足道的中庶子直接升任国家宰相。
展开剩余67%就在这时,秦国的君主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,曾经的落魄公子公孙鞅终于决心转身,向西而去,试图在秦国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。果然,他的才能引起了秦孝公的注意,迅速得到提升。
在秦国的飞速崛起
秦孝公是一位极具雄心壮志的国君,其统治下力求富国强兵,施行变法以增强国家实力。公孙鞅对变法极为精通,因此在与秦孝公的交往中产生了良好的共鸣。他从客卿开始,逐步晋升为左庶长、大良造、商君等高官。在变法正式实行之初,公孙鞅只是左庶长,虽然职位不高,但他却在这一期间施展了自己的才华。
随着变法效果逐步显现,公孙鞅的改革措施为秦国带来了显著的成果,尤其是在公元前352年,他在河西之战中的优秀表现,使他晋升为大良造,成为秦国的高级官员。公元前341年,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失利,商鞅成功说服秦孝公决定出兵攻魏,他亲自统领军队,战斗中俘获了魏军主将公子卬,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。凭借这场战斗的显著战功,商鞅获得了商於十五邑的封赏,这也是臣子可获得的最高荣誉,因此他被尊称为“商君”。商鞅文武双全的才能使他在短时间内崛起,部分依赖变法的成就,另一个方面则是通过实际军事行动取得的辉煌战功。
被秦惠文王车裂殒命
然而,荣华富贵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。在获得商君封号仅两年后,秦孝公去世,继位的秦惠文王嬴驷与商鞅之间有着不和的旧怨,且在旧贵族的诬陷与反对下,商鞅被迫陷入自我辩护的境地,最终以失败告终,遭受车裂和族灭的惨痛结局。
商鞅落得如此下场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:首先,与秦惠文王之间的私仇使他处于被动;其次,商鞅变法使他权势显赫,不免成为君主心中的忌惮对象,这也是其遭遇的主要原因;再者,他得罪了不少旧贵族,而秦惠文王遗留的国内民怨,则需要以商鞅为替罪羊来缓解;最后,商鞅性格刻薄,对他人严苛,自己却享受特权,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对他的指责和厌恶。
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下,商鞅的结局异常凄惨,被车裂致死,余下的家族也同样遭到灭绝。从事业的发展角度来看,商鞅的成就无疑是辉煌的;然而从个人命运的角度来看,他则是一位典型的悲剧人物。这便是“长于谋国,拙于谋身”的真实写照,愿后来的志士英雄在流汗拼搏的同时,永远不再遭受血泪的洗礼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